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本台记者 马苏楠:“我现在位于永宁县杨和镇恒升蟾蜍养殖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如今这些种蟾已从蝌蚪期顺利进入幼蟾阶段,为当地特色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日,记者走进恒升蟾蜍养殖场,放眼望去,5栋大棚整齐排列,每个大棚内又隔出了多个养殖池。池中,一只只拇指大小的小蟾蜍正欢快地活动着。据了解,蟾蜍因其生活习性喜湿、喜暗,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但西北地区纬度高、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使得产出的蟾蜍身上的关键物质——“蟾酥”含量相对较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刘秀琴正是看中了这一特点,便大胆尝试起了蟾蜍养殖。
恒升蟾蜍养殖场负责人 刘秀琴:“今年4月份,我从甘肃静宁引进了两千余对种蟾,经过两个月的产卵孵化,现在它们都全部长成了小幼蟾。”
为了给小蟾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刘秀琴在养殖区内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她积极学习外地经验、请教相关专家,通过搭建防鸟网、加盖黑色遮阳网等措施,进一步满足蟾蜍喜暗、喜湿的生长习性,提升蟾蜍养殖管护水平。此外,她严格把控水质、饲料投喂等环节,确保小蟾蜍的成活率和品质。
刘秀琴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实践案例,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思路。杨和镇将持续探索特色养殖产业,鼓励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到特色养殖产业中来,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