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基层人大代表既是群众的“代言人”,也是发展的“领路人”。胜利乡人大代表、陆坊村党支部书记苏学军扎根基层一线,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精神,带领村民盘活资源、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推动陆坊村从“后进村”蜕变为“五星村”,走出了一条“代表履职”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发展难题,当好集体经济“破题人”
(一)盘活闲置资源,变“废”为宝
面对征地拆迁后土地资源匮乏的困境,苏学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走访调研、召开村民议事会,找准问题症结。针对陆坊小镇东门长期闲置的“垃圾偷倒场”,他牵头实施“问题地块改造计划”,将其改建为大型停车场,既解决了环境脏乱问题,又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这一举措成为“资源盘活”的典型案例,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创新产业模式,激活“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支撑,陆坊村在苏学军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成立樱桃种植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从单一种植向“种产销+研学+旅游”全链条延伸。2024年,陆坊村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建成7栋日光温室发展樱桃产业,并开展村企联建,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一系列举措,陆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2年的不足1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4万元、2024年的87.5万元,预计2025年将有更大突破。
(三)瞄准长远规划,夯实发展根基
为破解农产品储存难题,苏学军积极谋划建设仓储冷库,延长产业链;通过流转1500余亩耕地发展特色种植,推动玉米套大豆、陆地蔬菜等多元化经营。他的履职笔记中写道:“人大代表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为村民的未来铺路。”
二、厚植为民情怀,做好群众“贴心人”
(一)民生改善“精细化”,提升幸福指数
苏学军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暖、乒乓球室铺设地胶;在陆坊小镇北门开设道闸门和行人出入口;申请市人大议案建议专项资金对住宅楼的消防系统进行改造维修;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并对旧车棚进行改造;申请县人大议案专项资金维修楼栋雨落管;修缮广场破损地砖;改造老年饭桌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
(二)矛盾化解“前置化”,守护和谐乡村
他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代表联络站+法律顾问”调解机制,邀请驻村律师开展普法宣讲,成功化解数起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三、强化基层治理,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一)人才培育“梯队化”,激活振兴动能
苏学军始终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落实“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建立“选苗—育苗—用苗”全链条培育机制,为乡村发展锻造生力军。他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平台,定期组织返乡人才座谈会、产业技能培训会等活动,目前已培养储备6名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村级后备干部。创新建立“老代表+新骨干”一对一帮带制度,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
(二)议事协商“常态化”,凝聚治理合力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在樱桃产业园建设、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决策中,他坚持“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先后组织民主议事会,收集采纳合理化意见建议10余条,推动形成了“代表牵头、群众参与、共商共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种履职模式,既拓展了人大代表履职的深度广度,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后进村”到“五星村”,陆坊村的蝶变是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生动缩影。苏学军用行动证明: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扎根泥土、心系群众,才能让履职答卷写满群众的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他的故事启示我们:新时代人大代表,当以实干为笔、初心为墨,在广袤乡村书写最美的时代篇章。
来源:胜利乡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