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自治区林业厅:
现将《抗逆性树种乔木柽柳繁育及造林示范与推广项目自评估报告》随文呈上,请审示。
附件:抗逆性树种乔木柽柳繁育及造林示范与推广项目自评估报告
永宁县林业局
2017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抗逆性树种乔木柽柳繁育及造林示范与推广项目自评估报告
一、项目立项情况评价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宁夏城乡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的特色种苗作为基础保障。目前我区的特色林木新品种较少,观赏性好的园林绿化树种的种苗供应量不足,优质林木种苗供应现状与城乡绿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项目将通过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驯化、繁育等措施,培育适应性强、观赏效果好的优良特色树种,为全区城乡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种质材料,并通过造林示范与推广,推动全区的城乡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人类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大量森林、草地、湿地被开垦为耕地,进行集约经营,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结构。其中盐碱地造林绿化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生产林木产品,增加供给,减轻耕地压力,还可以增加就业,吸收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宁夏中北部地区盐碱地、干旱沙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解决目前全区造林绿化中存在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上的几个缺陷:一是城市园林绿化用苗木品种单一;二是外调苗木数量增加,苗木价格飙升,造林风险加大;三是常规品种多、优新品种少;四是常绿树种多、彩色观赏树种少;五是种苗生产缺乏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等问题。
据统计,宁夏境内的盐碱地主要分布于宁夏引黄灌区的绿洲平原,总面积约500万亩。长期以来,由于不当灌溉和不合理栽培,使得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有效的改良与开发利用这些长期荒芜的宜农、宜林盐碱地,引种耐盐碱、耐干旱植物,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当前摆在我区农林业生产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而乔木柽柳良种的繁育及造林示范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可极大的缓解我区对抗盐碱树种所需,为我区盐碱地、干旱沙地生态环境建设另寻一条新的途径。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增加宁夏中北部地区盐碱地、干旱风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尽快发展沙区林业,对促进宁夏中北部盐碱地、干旱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以及发展沙区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现实意义。
该项目为宁夏中北部盐碱地防风固沙、湿地景观营造和水土保持及城市绿化提供了一个新树种,为我区乡土树种驯化和苗木繁育提出了一套新方法,为营造乔木柽柳固沙林、恢复稳定宁夏中北部盐碱地、沙地和西部地区荒漠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乔木柽柳一是主干明显,生长快、生物量大。1年生苗木高生长量达到1.7m,粗生长量(地径)达到2.2cm。2年生苗木平均高度可达2.25m,地径达到3.26cm,比同期中国柽柳高15.7%和14.4%;二是抗性强,适宜种植范围广。在含盐量1.0%盐碱地能够原土栽种,三年造林保存率在94.5%以上。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具有一定抗性。耐干旱、耐水湿、耐高温、耐严寒。从山东滨海盐碱地到西北(宁夏)干旱沙地都能正常种植。三是树形美观,叶色鲜绿,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以其完全独立的植株和全新的乔木特性,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一改普通柽柳丛生灌木状态,并以广泛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成为河岸、道路、湖畔防护林、城市园林绿化首选生态和观赏树种。该项目立项准确,内容合理、选题得当。
(二)项目组织与分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项目承担单位
本项目承担单位为永宁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施单位为宁夏圣木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现有技术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林业工程师2人、高级林业工程师4人,工程师8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占100%。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护、种苗繁育与管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科技项目实施等多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下达的各项生态绿化建设任务,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承担国家各类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能力。技术人员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立足于银川平原生态绿化和经济林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攻克了银川平原抗逆性树种造林和果树基地建设及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栽培技术难题,并总结出了优良抗逆树种乔木柽柳引种繁育技术研究与造林示范,这一成果为永宁县生态绿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实施、工作协调,负责项目申报,总体规划,任务分解,项目实施,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宣传材料印刷,验收总结、申报成果等。在项目实施期间总结和归纳相关的技术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册、技术规程和论文,进行1-3次技术交流或成果转化技术讲座。
2.项目组织管理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组织严密,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任务、技术和示范地区实施。由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处组织及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认真负责整体技术的实施示范,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充分发挥单位的优势,全力开展项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项目实施管理方面,采取任务目标管理,按时按量完成项目各阶段的任务。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始终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按时提交项目年度实施方案、阶段总结和年度总结,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组织设置科学,分工合理,任务分解与项目总体目标相吻合,没有重复、交叉或遗漏现象,人员搭配得当,成效显著。
(三)项目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本项目通过综合应用《优良抗逆树种乔木柽柳引种繁育技术研究与造林示范》核心成果技术,项目目标明确,项目内容具体,解决乔木柽柳在宁夏人工繁育的关键环节,即:土壤、插穗选择、插穗处理、扦插方法、扦插时间、扦插密度、扦插方式、出苗期、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培育的Ⅰ级和Ⅱ级苗木占出圃苗的80%以上;解决宁夏人工种植乔木柽柳的关键技术环节问题:适宜立地类型的选择、种植时间、种植密度、苗龄、种植方法的筛选,提高成活率的措施以及种植后的主要抚育管理措施等,掌握我区乔木柽柳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总结乔木柽柳整形修剪技术;在沙荒地、固定、半固定沙地、砾质沙地、丘间低地等不同立地类型区建立人工种植示范推广基地,为宁夏中北部干旱带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在项目示范推广过程中,发表研究论文1篇,培训地方骨干技术人员等。项目技术路线正确可行,项目承担单位和实施单位之间分工协作,任务具体,各负其责,结合紧密,管理、示范、推广环环紧扣,相得益彰。
推广示范技术路线:
本项目综合应用《优良抗逆树种乔木柽柳引种繁育技术研究与造林示范》核心成果技术,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通过抗逆性树种乔木柽柳采集-贮藏保鲜-整地-施肥-剪插条-插条处理-覆膜-扦插-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越冬管理-年度观测调查-技术总结-建档等技术路线的实施,总结乔木柽柳营养袋苗木繁育技术、大苗移栽培育技术、抗旱造林技术、耐水湿、抗盐碱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控和整形修剪等抚育管理技术,并开展育苗和造林技术培训,育苗、造林基地建设,完成项目任务目标。
二、项目执行完成情况
本项目在实施期间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一般项目合同要求,重点完成了乔木柽柳在宁夏繁育及造林示范与推广工作;本项目主要创新成果是对乔木柽柳生态学和生物学观测研究,编制发布了《乔木柽柳育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乔木柽柳造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这两个成果填补了宁夏这一领域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乔木柽柳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后,对于解决我区治沙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缺乏、苗木繁育困难、成活率不高、成林难的问题和加速沙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宁夏大面积开展乔木柽柳硬枝扦插、嫩枝扦插、营养袋扦插等人工苗木繁育技术;首次对乔木柽柳在宁夏原野螟、卫矛矢尖蚧、蚜虫的危害特性及其天敌进行观测调查,并开展科学防控。
项目完成的任务和技术内容是:
1.乔木柽柳繁育技术,通过大地覆膜硬枝扦插、日光温室营养袋硬枝、嫩枝扦插繁育苗木,苗圃培育一级苗率(d3cm、h2m)达到80%以上。
2.建立乔木柽柳大苗培育基地50亩10万株,培育d3cm、h2m大苗5万株、d4cm、h3m大苗5万株。
3.建立抗旱、抗盐碱造林示范基地500亩,造林密度3m×1m或2m×2m造林成活率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辐射示范带动惠农区、平罗县、永宁县、大武口区、贺兰县、中宁县发展乔木柽柳造林500亩。
4.总结集成乔木柽柳繁育技术、总结集成乔木柽柳造林技术,形成地方技术规程。已完成。
5.举办技术培训班1次,培训技术人员60人次,重点培训技术骨干20名,培训农户40人次,进行一次科普教育或专题讲座,编制并发放技术指导手册200册以上。
6.总结乔木柽柳繁育及造林示范与推广科研成果报告,系统梳理收集项目成果性资料,逐步汇编成专著出版,指导今后推广应用。
三、项目实施效果和应用前景
(一)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分析
建立优良乔木柽柳苗木自育自繁基地,不仅为宁夏林业建设提供技术储备,而且对宁夏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项目实施能提供宁夏优质造林绿化树种种苗,促进优良种苗的推广应用。项目执行期间所创建的采穗圃,为今后宁夏乔木柽柳繁育提供了优良的种源。就当前市场行情测算,乔木柽柳苗木比灌木型柽柳价格高10—20倍,育苗年平均纯收入增加3—4倍。建立50亩柽柳大苗培育基地,可生产优质苗木10万株,实现产值150万元;示范造林基地500亩,可采集柽柳枝条,发展工艺编制,每年惠民可增加收入2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养殖柴鸡,亩养殖柴鸡20只,500亩可养殖柴鸡10000只,每只增加收入25元,每年又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5万元;乔木柽柳每年修剪下脚料粉碎可做育苗基质,每年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元,500亩可带来收入5万元;乔木柽柳嫁接苁蓉100亩,每亩增加收入1500元,可增加惠民收入15万元;乔木柽柳根皮可入药,通过提炼进行生物制药,可增加收入每亩800元,500亩可增加惠民收入40万元。以上林下经济项目,每年可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105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能够为我县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质抗逆性苗木10万株,对加快永宁县抗逆性树种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项目区造林树种结构趋于合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能够使项目区农民熟练掌握抗逆性树种育苗、造林技术,提高其科技意识、经济意识、现代林业意识,将会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林农;四结合精准造林、精准扶贫带动群众发展乔木柽柳育苗50亩。项目实行林业事业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生产和绿化企业、林业职工、种植合作社与产业协会等多部门互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了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乔木柽柳新品种种苗培育基地,将成为宁夏良种壮苗生产示范样板基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60人次,并且通过推广项目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一批技术能人进入到项目技术的应用推广行列,形成产业化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林木优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项目的作用,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分析
由于本项目选择的林木品种是宁夏主要造林树种柽柳科柽柳属植物,又是经过引进选育的良种,其具有耐寒、抗旱、耐盐碱、耐瘠薄及抗风沙等特性、可作为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提升林业生态建设层次。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少雨、盐碱地、荒漠化沙地广泛分布,生态环境脆弱。通过科技推广项目实施能大力增加在植树造林活动中优良树种的应用比例,更加优化配置树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将发挥更加有效地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1)乔木柽柳在湖泊湿地、河滩地、盐碱板结地等重度盐碱地大面积示范造林,可使银川市及周边地区大量盐碱地得到改良,造林3-5年,可使湖泊湿地周边和河滩地复垦,改造为良田。
(2)运用乔木柽柳在黄河两岸盐碱荒地、在贺兰山东麓戈壁沙化荒地大面积造林,可充分发挥乔木柽柳四季四色的景观特色优势,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为美丽银川建设发挥积极的生态效益。
(3)乔木柽柳具有吸纳空气中有害气体成分,吸附尘埃的功能,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宁东化工基地厂区周围种植,可起到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4)乔木柽柳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既可以作为生态造林树种,也可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大量应用,营造新的城市园林新景观。
(5)乔木柽柳夏秋季节枝叶翠绿欲滴、深秋季节枝叶变成橘红色,在新开发的旅游区大规模种植,可产生令人震撼,酷似额济纳旗胡杨圣景的生态旅游景观,可为银川市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探索新路。
综合分析,在宁夏盐碱地、干旱沙化地大面积种植乔木柽柳,既可以起到发展生态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实现科技惠民,又可以成为景观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多赢的效果。
(二)项目成果应用前景
随着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采用当地乡土树种和引进外来优良种质资源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而乔木柽柳就是这样一个树种,它具有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耐水湿的特性,适应性很广阔,又是当地天然适生树种选优而来。根系分布较深,枝条常密生。生长径直立,是适宜水土保持和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特别是宁夏中北部盐碱地土壤贫瘠、沙化严重,加之极为干旱,要求在选择树种时,必须适地适树,再加上乔木柽柳是抗逆性强的观赏性植物材料,需求量很大,这就为开发利用乔木柽柳提供了广阔前景。
四、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价
乔木柽柳对干旱气候、土壤瘠薄、酷暑严寒的超强耐受性,是盐碱地、荒山、荒沙、沟坡绿化和水土保持及园林绿化的优良适宜树种。其根皮、茎皮可供药用;枝条粉碎可做育苗基质。在宁夏中北部盐碱地、湖畔及干燥的沙质土地上进行了示范推广,显示出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项目对乔木柽柳进行了苗木驯化繁育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硬枝扦插、营养袋、嫩枝扦插等苗木繁育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示范与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项目立项准确,选题得当,组织管理较好,资料及数据完整可靠,经费使用合理。尤其是本项目对乔木柽柳生态学和生物学观测研究,编制发布了《乔木柽柳育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乔木柽柳造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这两个成果填补了宁夏这一领域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乔木柽柳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后,对于解决我区治沙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缺乏、苗木繁育困难、成活率不高、成林难的问题和加速沙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实施情况,该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处于宁夏领先地位。
五、项目创新点
1.育苗采用无纺布营养袋。解决了温室营养袋育苗不用撕扯营养袋,直接移栽,降低了成本,显著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2.造林。造林前根据设计密度和苗木地径,进行截干造林,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春季发芽前,采用无纺布袋包装假植苗木,实现了一年四季可以造林。
3.抚育管理。造林后,根据设计密度,适度修剪苗木裙部,利于幼林干型成型,在生长季节呈现针叶常青树的特征,且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由于项目执行时间短,乔木柽柳在城市绿化、湿地景观营造及水土保持方面的潜在价值应用还不够深入,建议继续立项进行深层次研究开发,使这一新树种资源尽快应用推广,发挥更多的作用。
项目承担单位:永宁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项目实施单位:宁夏圣木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