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部门 > 永宁县教育局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育领域 > 招生管理

永宁县第三小学简介
时间:2024-12-06 来源: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深耕润和教育 育得桃李芬芳

——永宁县第三小学学校简介

一、基本情况

永宁县第三小学始建于2010年8月,校园占地面积19477平方米,建筑面积7887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703人,37个教学班,现有10间功能教室,一间校医室。专任教师8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骨干教师16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入学巩固率100%。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示范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2021年11月,荣获全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小学甲组二等奖;2021年12月,荣获全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小学甲组一等奖。

二、办学理念

建校以来,我们秉承“服务师生发展,让校园充满活力”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诚信 明理”的校训,“向善 笃学 健体 尚美”的培养目标,“爱生 敬业 协作 奉献 进取”的教风,“乐学 善思 自主 上进”的学风,厚植学校长足发展的“润和”文化,致力于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质量立校、发展内涵、创办特色”的办学目标,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立黄河文化主题德育,以“黄河浪花朵朵开”“手拉手 厚植爱国情怀”“孕育本草心 厚植中药情”实践活动为抓手构建文明校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学科教学优化融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发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英语、美文诵读、劳动教育等校本资源,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教学业绩

学校严格落实 “ 五项管理 ” 要求,落实 “ 双减 ”政策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式发展。

综合全县三至六年级年终教学质量监测成绩数据分析,五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总体平稳。2020-2022年,学校全体师生精诚协作,全民防疫,顺利战胜疫情。2023年两学期全校语文均分72.29分,2024年上学期语文均分71.74分,同比下降1.14%;2023年数学均分69.3分,2024年数学均分73.21,同比增长5.64%;2023年英语均分70.51分(三年级未参考),2024年英语均分69.89分,同比下降0.88%。

近年来,学校注重德育特色建设,将黄河文化主题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珠联璧合,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围绕黄河小浪花争章活动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黄河文化主题德育内容浸润校园。学校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树立“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同时,学校也注重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声誉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得到了显著提升。2022年初,学校声誉的家长满意度测评76.4%,2023年82.8%,2024年9月88.3%。学生行为习惯测评2022年78%。2023年80.1%,2024年81.4%。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和名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学期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023年探索“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全学科推进,在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银川市西夏区实验小学结成同盟校,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让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2023年以来,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区市县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中,先后有45人次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024年4月,由王彦萍主持的市级课题:“小学英语大单元设计‘教-学-评’的实践研究”立项成功。

四、存在问题

1.教师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缓慢。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德育特色不明显,工作仍需加强,尤其是家校共育方面。我校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学业无法监管,家庭教育达不到协同育人的要求。

3.上下学高峰期校门口存在安全隐患。我校地处永宁中学与永宁二中中间,上下学期间车流量大,交通拥挤,学生安全存在隐患。

五、解决措施

1.加强教研力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落实“四课”活动;发挥青蓝结对效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讲座,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理解并掌握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成立新课程理念学习小组,加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共同探索和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案例,学习他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关注老教师的发展,针对年龄偏大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恐惧和抵触情绪,逐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环境。

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教育需求,针对外出务工的家长,提供线上或线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优化交通管理。加强护学岗职能,与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制定科学的交通疏导方案,如设置临时交通标志、发挥交警现场指挥等功能,确保上下学期间校门口交通顺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