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永宁县第一小学简介
一、基本情况
永宁县第一小学创办于1916年,迄今已逾百年历史。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2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58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21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2387平方米。截至本年度9月底,学校固定资产总计10440246.45元,其中房屋构筑物8057951.93元,设备1383139.43元,图书和档案111681元,家具和用具612124.43元,无形资产260095.66元,其他15200元。
学校领导班子共9人(书记、校长1人,副书记1人,副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教研主任1人,政教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工会主席1人,大队辅导员1人),教师82人,其中党员教师28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14人,县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教学班35个,学生1606人。
建校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取得的区级及以上成绩如下: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基地校、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校。
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为育人出彩而来,得成长精彩而去。
我校的生源相对于县城的其他小学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失地农民、小业主、工厂职工、自由职业者家庭,这部分学生是缺少家庭教育指导的。在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校把目光集中锁定在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上。如果家庭教育给不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学校就为孩子们来提供这个舞台,因为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体,一个有个性、有潜力的个体,只是缺少一个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舞台,为他们创造机会,带他们培植方向,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这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希望学校作出我们育人该有的样子,师生在经历学校学习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精彩。
办学目标:办一所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示范引领的优质学校
培养目标:培养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路的合格接班人
在这种办学思想的引领下,我校进一步健全了“一训三风”,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小特色的核心办学思想和办学理论体系,构成了一种学校无形的人文精神。
校风:乐教善导 勤耕砺行
教风:乐学善思 勤奋砺志
学风:博学创新 博爱立德
校训:经历出彩 成就精彩
学校无校歌。
三、教育教学业绩
(一)2019年——2023年教育教学成绩分析
时间 | 学科平均成绩 | 较上一年度变化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道法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
2019—2020年度 | 82.47 | 83.12 | 70.15 | 0 | 0 | |||
2020—2021年度 | 79.85 | 81.57 | 68.35 | 0 | 0 | ↓2.62 | ↓1.57 | ↓1.8 |
2021—2022年度 | 75.68 | 76.45 | 65.57 | 0 | 0 | ↓4.17 | ↓5.12 | ↓2.78 |
2022—2023年度 | 69.84 | 71.79 | 64.25 | 0 | 0 | ↓5.84 | ↓4.66 | ↓1.32 |
2023—2024年度 | 70.53 | 74.65 | 66.13 | 28.08 | 41.30 | ↑0.69 | ↑2.86 | ↑1.88 |
2019年至2023年,学业检测由学校自行组织,试卷难易程度把握标准不一,加之疫情期间基本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学生检测成绩波动大,下滑明显。2023至2024学年,疫情结束,学生正式回归学校上课,期末在教研室统一组织检测中,我校成绩稳步上升。
(二)学校德育品牌建设
学校坚持 “以德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理念,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成立思政教研组,开展思政课程竞赛,充分发挥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努力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育人。利用重要节点、重要纪念日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真正还给孩子,落实文化育人任务。相继四年参加“书香银川”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获得银川市一等奖,获银川市规范化升旗一等奖;获银川市少先队建队日仪式二等奖。活动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扎染、蜡染、软陶、舞蹈、经典传唱、篮球、足球、葫芦丝、书法等36个特色延时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空间和机会,努力让每个学生成功,特长教育硕果累累。实践育人。学雷锋志愿服务、爱国主义基地研学、各类校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管理育人。健全德育管理系统,从校长到基层的各班,做到了上下贯通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了德育管理的效能。协作育人。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家长开放日、家访、亲子阅读、校外家长辅导员、家长志愿服务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
通过丰富的德育活动,我校德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2020年被评为“银川市优秀少工委”、“银川市民族团结示范校”,2021年被银川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23年成功创建“石榴花开 童心向党”德育品牌,学校获评区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区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校。
(三)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共有在编教师82人,临聘教师9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14人,县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能够使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学校建立新教师培养制度,每学年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培训,健全青蓝结对帮扶机制,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帮扶队伍,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三年成长计划,全方位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四)教师取得成绩
2019年:教师视频课区级优课1人、市级优课5人,教师参加县级各类比赛获一等奖12人,二等奖5人;
2020年:教师视频课区级优课2人、市级优课4人。教师参加县级各类比赛获一等奖10人、二等奖4人;
2021年:教师视频课区级优课二等奖2人,市级一等奖5人、二等奖2人,县级一等奖15人、二等奖12人;教师论文获市级二等奖1个;市级课题结题一项;
2022年:精品课国家级优课1人、区级优课5人、市级优课12人,县级四课比赛一等奖14人、二等奖3人,教师论文区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
2023年优秀教育案例区级二等奖1个,精品课国家级优课1人、区级优课4、市级14人。银川市推变课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教师个人教学作品县级一等奖7人、二等奖6人,县级四课比赛一等奖12人,二等奖4人。
四、存在问题
1.学校教科研能力弱。
教科研的实施途径是课题研究,最终形成论文,而学校在教科研工作只重视了教研而忽视科研,很多教师只靠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未形成职业化的独特品格和能力,学校也没有营造出教科研氛围。多年来申报的课题数量很少,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没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
2.学校基础设施老化。
学校校舍建设早,各项基础设施老化,如教学楼办公楼门窗变形、地面裂缝、电力线路老化、校园排水老化、办公楼墙皮脱落等问题,各项维修支出较大。特别是学生活动场地坑洼不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3.英语学科教学薄弱。
我校英语教学成绩连续三年成下滑状态,英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能力下降,已经成为了我校英语教学成绩薄弱的主要原因。
4.家校共育沟通不畅。
我校地处永宁县城南端,临近市场,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失地农民、小业主、工厂职工、自由职业者家庭,其中离异、单亲和留守儿童也较普遍,这部分孩子因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家校沟通效果不佳,学生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大。
5.学校外围交通环境复杂 。
由于市场建在学校附近,交通非常拥堵,加之校门临街,学生放学无家长固定接送区域,学生也无绿色通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6.教师职称评定问题。
永宁一小作为县城一所老学校,老教师占比较多,由于职称评定需要有乡村任教一年经历,而县城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交流困难,致使部分教师将面临无法评定职称的问题,特别是近年申报副高级职称评定的教师群体,教师们心情浮躁,无法安心投入教学工作。
五、解决措施
1.关于解决学校教科研能力弱的问题。
首先,学校要先营造起教科研氛围,领导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同时抓好骨干成员的培养,对有能力组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其次,学校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团队和个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让课题研究能够在多方协助下有效开展。同时,加大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对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评优评先、年终考核,让教科研真正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主要渠道。
2.关于学校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
根据学校整体工作,结合学校经费实际情况,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有针对性地先解决最急迫问题,如教学楼和办公楼门窗变形关闭不严、操场破损坑洼面积大、教学楼电力线路老化等问题。
3.关于学校英语学科教学薄弱的问题。
英语学科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骨干英语教师调离和交流,留校英语教师一位年龄偏大、一位癌症治疗、一位怀孕待产(交流到我校教师),剩下两位为临聘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也未形成良好的英语教研氛围。要想提高我校英语教学成绩,首先要从英语教研抓起,安排教导主任主抓英语学科教研,通过培训、研讨、听评课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大英语学科早读,让英语朗读成为每个孩子的日常任务;做好学情分析,在分析中找到问题所在,并针对性解决。
4.关于家校共育沟通不畅的问题。
对于家庭教育薄弱的学生群体,学校要做到了解在册,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并给予这部分孩子更多关注和爱。所在班级要加强对这些孩子的监督和管理,教育他们向优秀看齐。学校还需要多关注这一群体学生的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积极联系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学习上也要根据实际灵活指导,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建立孩子的自信。
5.关于学校外围交通环境问题。
继续优化路队制,跟班教师做好管理和教育,确保学生放学路上安全;集中上学和放学期间,发挥好家长志愿服务、交警部门执勤、学校教师护岗的作用,维护好学生上下学校门口秩序;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群做好家长宣传,不将机动车、电动车停放在校门口接送孩子;通过班会课教育学生安全出行的重要性,不在路上追逐打闹,树立安全意识。
6.关于教师职称评定问题。
掌握教师职称评定信息,为教师取得所需硬件创造条件,对年纪偏大且教学能力有限的教师,学校成立骨干教师小组帮助她们参与教学活动竞赛,帮助她们取得职称评定所需硬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安排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确保符合职称评审条件的教师都能够顺利完成评审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