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部门 > 永宁县教育局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育领域 > 招生管理

永宁县李俊小学简介
时间:2024-12-06 来源: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永宁县李俊小学简介

一、基本情况

1.学校历史

永宁县李俊小学始建于1923年, 是一所百年老校。曾几迁校址,数易校名,学校虽历经百年风雨,但她仍以青春版的活力培育和造着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仍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乡村小学。承载着12公里范围内父老乡亲对孩子们求知的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正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才孕育了孩子们的朴实品质和最美乡村的美誉。近年来,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自2011年8月起,李俊小学及巩固小学义务教育及学历教育,又积极探索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占地面积与办学规模 

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校园占地面积33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156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塑胶跑道、师生餐厅、学生宿舍、校车等教学设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校学生475名,专任教师26名。

3.领导班子建设 

李俊小学领导班子现设7位成员。

校长:宋学智,负责学校全面工作。重点抓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办学特色。

副校长:张振,协助校长抓好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宿舍管理、教师考勤、值班安排。

教务主任:姚秋菊,全面负责教学工作。具体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

政教主任:王海平,协助副校长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安全档案建设、有关安全人员管理、学校封闭管理、校车管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等。

总务主任:曹建伟,后勤保障工作、取暖工作、绿美化建设、学校建设与维修、食堂管理工作等。

工会主席:潘存兵,做好学校党建档案的整理,做好台账记录,抓好党员培训工作。负责学校教育工会工作,促进校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工作、做好教师的慰问工作。

少先大队辅导员:吕羽轩。负责制订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学校各项计划、总结的收集保存。主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少先大队部各项工作,学校各类信息的上报。

在宋校长的带领下,秉持“质量求生存,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带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领导班子注重管理实效,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并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教师人数与编制情况 

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为26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23人,专科学历教师3人。其中自治区骨干教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骨干教师5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发展,永宁县教体局给学校调配音体美教师进行走教,同时学校也积极引进和培养年轻教师,老师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5.学生人数

近年来,由于随着城镇化发展,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75名。李俊小学现有3辆校车接送服务8公里的174名学生上下学;每天中午有357名学生上灶、午休。

6.学校资产管理

学校资产管理规范,由专人负责资产系统管理,每年按时做好资产清查和折旧填报工作,固定资产的采购及报废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学校充分利用设施设备,开放足球场、篮球场、阅览室、图书室、每年购置一批适合学生的图书,增加教室图书角,努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香校园”气息。同时,根据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2024 年 6 月采购了台式电脑50台。学校注重资产的有效利用及科学管理,做到物尽其用。

7.学校校车、餐厅、中午午休情况

永宁县政府投资3两校车免费接送服务范围内174名学生上下学。学校建有爱心食堂解决357名学生上灶、和暖心宿舍供学生午休。是李俊小学党支部创建的四星党支部---“五彩三心”特色更加明显,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温暖,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8.学校建立以来取得成绩(区级以上):

近年来,在永宁县政府、永宁县教育体育局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坚持“尚德、好学、诚信、守纪”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等,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足球、篮球、雕刻、擂鼓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内设有文化长廊、宣传栏、标语牌等,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校的办学成果。学校还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近年来,李俊小学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示范校”“禁毒宣传基地”等,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屡获佳绩。学校先后荣获 “自治区级劳动示范校”、“禁毒宣传基地”“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岳瑞涵同学《参观雷锋纪念馆》征文获自治区“红色精神、启迪人生”二等奖;纳明学《红色精神、启迪人生》征文获自治区“红色精神、启迪人生”二等奖;周瑞霞、朱玉、王瑞娟、张振、单玉琴、王海平、姚秋菊分别获得自治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谭新伟老师《美丽中国是我家》教学设计获自治区一等奖;王欢欢数学《小数除法》课堂教学获银川市一等奖等等,现在李俊小学已成为农村小学示范学校。

二、办学理念

1.办学核心:

学校以“尚德、好学、诚信、守纪”为校训,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的学生,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小学。

2.一训三风:

校训:尚德、好学、诚信、守纪

尚德:这一理念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尚德反映了学校对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好学:鼓励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倡导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体现了学校对学术氛围和学习热情的重视。

诚信: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个人品质的基石。学校将诚信作为校训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守纪:遵守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强调守纪,意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序的环境。

校风:踏实做人  认真做事

踏实做人:这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要求学生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认真做事:鼓励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教风: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这是对教师职责的高度概括,强调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

诲人不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耐心,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坚持不懈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学风: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天天向上:激励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一训三风”的设计背景是基于学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通过明确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教育教学业绩

1.小学近五年教育教学成绩对比数据分析:

在全县统考成绩中李俊小学近几年成绩如下: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全县排名第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全县排名第九;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全县排名第十二。近几年学校教学成绩有所滑坡,主要原因:多数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回家无人看管;学生自觉学习习惯严重缺失;教师的流失,工作负担的增加等等。但我们不会放弃,学校会更加持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晨读、午读、提高延时服务质量、加强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多方面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恢复学校以往的生机。

2.德育品牌与成效对比分析:

学校在德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如“平安校园”、“书香校园”、“五彩三心”特色党支部、开展学生喜欢的书法、美术、足球、篮球、雕刻、啦啦操、擂鼓、劳动实践、广播站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经典诵读、阳光体育活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近年来,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管理、家庭教育、思政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舍丽娜、苏雪琪获永宁县包饺子劳动实践一等奖;耿永娇、张梓涵、马雪获银川市书法一等奖和三等奖;岳瑞涵获十“小口才”一等奖;姚秋菊、单玉琴、王欢欢老师获市级“一师一优”课;贾伟老师获市级精品课;姚秋菊获市级“创新作业”奖;王安霞获市级最美乡村教师等。

3.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完善的培养机制。通过校本教研、小专题研究、青蓝工程和各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鼓励教师多参与课题研究,多读书多论证,以各种形式呈现教师成长及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翁延、单玉琴、谭新伟等教师在银川市、永宁县组织的教学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存在问题

在对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审视我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后,我们发现当前学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近年来农村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我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部分教师因缺乏系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缺乏竞争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4.家校合作机制不健全:家校沟通渠道不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深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合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投入和应用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五、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与优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丰富图书资料,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实施“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3.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活动、科学探究、艺术体育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群、学校APP等,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5.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大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建设智慧校园,推广使用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