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部门 > 永宁县卫生健康局 > 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文件

  • 640121-117/2017-65278
  • 永宁县卫生健康局
  • 永宁县卫计局
  • 有效
  • 2017年12月14日
关于印发永宁县关于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7年12月14日 来源:永宁县卫生健康局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局属各单位:

现将《永宁县关于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永宁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年3月20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永宁县关于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办发〔2016〕19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回)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卫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每千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45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公众中医药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健全完善中(回)医药健康服务网络。建立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县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体系。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永宁县中医院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工作。县医院和妇幼保健所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要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要充分利用现有中医医院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中医特色专科及“互联网+中医医疗”建设,发挥中医医院职能和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巩固中医馆建设,积极开展中(回)医药基本医疗、养生保健等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医疗机构坚持规范化管理。

2.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永宁县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中医诊治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门诊诊疗服务。提升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县中医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升基层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落实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落实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上,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机构不做布局限制。

4.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巩固加强我县现有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内涵。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夯实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基础,不断创新中西医结合工作,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领域和急危重症的中西医联合诊治,提高临床疗效。加强在职人员中医药继续教育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完善西学中人才培养政策和西学中制度,鼓励西医脱产学习中医,进一步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5.推进“互联网+中医医疗”建设。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开展 “互联网+中医医疗”工作。依托自治区卫计委“宁夏卫生云应用系统  ”和“智慧银川互联网医院”等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患者提供在线预约就诊、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推送中医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传染病方面的作用,引导公众正确防病治病,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建设。

(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1.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巩固加强我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发展,以“治未病”建设为重点,实现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建设全覆盖的目标。落实以预防为主,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探索建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聘请有资质的中医师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和养生调理等非医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2.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提升。我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积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开展 “治未病”技术指导和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中医保健知识培训,稳步提升我县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乡镇卫生院均要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干预服务,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产妇、  0—6岁儿童)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指导、健康咨询评估、饮食调理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乡镇卫生院应积极利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模式,每季度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中医 “治未病”科普宣传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健康意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3.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推动中医特色康复医院、疗养院和医疗机构康复科室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中医医院要开设康复科,配备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等。选择有中医优势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康复设备,开展中医康复技术,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的专科优势,提升其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加大对各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开展社区康复协调员中医基本知识培训。

4.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起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互补、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中医医院进入养老机构、社区,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坚持养老与养生相结合,鼓励养老机构聘请中医师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

5.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产品、中医药特色旅游街区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开发集观光、游览、采摘、中药养生知识宣教为一体的健康旅游模式。

(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牢牢把握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做好《中医药法》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工作。组织所有中医药工作人员系统学习中医药法,推动中医药法顺利实施。强化中医药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深化医疗改革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在促进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加强中医医院党建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推进中医药工作者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的特色优势,保护地道中药材种植、应用。

(四)加快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我县中医医院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非中医类医生、乡村医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考核,每年培训不少于10名基层医务人员。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和专科人才。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多层次培养骨干人才。积极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通过对口支援、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提高基层中医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到2030年,中(回)医人才队伍数量和人员素质全面提升,基本建立起一支能够适应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通过开办电视中医专栏节目、APP和微信公众号,以及发放宣传折页、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巡讲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提高群众利用中医药进行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意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要结合24节气和中医药日,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和每月 1期的中医药健康知识板报,内容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到2030年,人民中医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90%。

2.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深入挖掘我县中医药文化资

源,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对适宜于本地区土壤、气候

条件种植的中草药如枸杞、艾草等加大种植销售。将永宁县覆盆子健康旅游示范种植基地,打造为具有典型中医药文化元素的科普文化宣传和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观赏基地,面向全国广泛宣传我县中草药精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政策,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合力推进。

(二)明确职责,强化监督考核

1.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要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重点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及中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政府财政补助和财税价格政策,建立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服务。

2.加强中医药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要明确负责中医药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完善职能,充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要加强对中医医院的工作指导与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各相关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3.确保中医药诊疗安全。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针对中医诊所和中医医师非法执业,违法采购使用中药饮片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中医药诊疗安全。

(三)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按照 “非禁即入”原则,对符合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在享受医保政策、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待遇。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宣传《中医药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使群众了解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效和做法。

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持续开展中医健康大讲堂等宣传活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形成全社会 “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