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已撤稿或删除
如您是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请确认其拼写正确,并注意网址的大小写字母区分。
了解宁夏地区更多信息,请访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文  号 永政办发〔2021〕83号 生成日期 2021-12-02 索引号 640121-100/2021-00375
发布机构 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永宁县科技创新局 效力状态 有效

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宁县科技 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的通知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点击查看政策解读:一图读懂《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宁县科技 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宁夏永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委各部委、人民团体、县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区市属驻永各单位:

永宁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永宁县人民政府十八届第10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永宁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根据《中共永宁县委关于制定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永宁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资源统筹初见成效,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创新型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一)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建立财政支持创新投入增长机制,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比“十二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高于银川市平均水平,位列全区第5位(表1)。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117件和7.76件(表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宁夏晓鸣农牧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院士团队建立宁夏禽病综合防控与净化院士工作站。

表1“十三五”前四年研发投入情况对比(%)


R&D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全国

2.11

2.15

2.19

2.23

宁夏

0.95

1.13

1.23

1.45

银川市

0.95

1.13

1.40

1.62

永宁县

1.91

2.75

2.42

2.0

表2“十三五”前四年专利申请、授权数比较(件)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宁夏专利申请数

6148

8754

9839

9268

宁夏专利授权数

2677

4243

5656

5552

银川市专利申请数

3509

4372

5765

5337

银川市专利授权数

1655

2105

3098

2847

永宁县专利申请数

139

177

217

232

永宁县专利授权数

64

65

125

117

(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高。

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实施沿黄试验区科技创新项目2个,围绕设施园艺、葡萄、有机水稻、奶产业和供外蔬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电商、生物工程、节水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的应用。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超高产可持续栽培等技术体系落实研究攻关课题,广泛开展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32个,新技术、新设备28项,培育泰瑞、天然蜂、晓鸣、西夏王等宁夏名优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宁夏著名商标4个。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三)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组织辖区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专项3项,重点研发、技

术需求、金融专项、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惠民等项目100余项。申报柔性引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奖励、“三区”人才、“人才小高地”建设、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认定等专项。光伏现代农业技术集成、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环保型建筑材料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墨工科技石墨烯项目、中钢高纯特种石墨项目落户永宁,开启了高科技新材料产业的新纪元。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自治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农业高新企业6家、科技孵化器4家、“星创天地”1家,支持培育国家、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家。全县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统计的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1.62亿元,占全社会R&D投入的81%。

(四)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出台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科技创新驱动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永宁县“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实施办法》,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产业、行业、领域人才为目标,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葡萄酒、特色农业和扶贫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财政预算科技专项资金;财政累计列支2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引进。累计组织实施区、市、县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36项,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3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0个,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累计举办各类科技服务培训班250期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科技基础相对薄弱。

全社会研发投入仍然偏低,除9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符合政策外,其他企业科技投入总量偏低,没有形成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科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科技馆、高层次创业园和孵化器等科技承载平台,科技资源信息收集、评价、保存设施落后,共享服务差。计量、技术标准与检测设备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机制有待改善。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主导产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仍然较低。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尚未步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技人才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高新技术产业层次较低。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少,产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欠缺,科技转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低。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技术开发投资,信息技术产品与国内国际先进产品存在很大差距。相关部门与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合、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科技创新人才规模总体偏小,重点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缺乏高精尖人才,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研发转化的动力没有充分激发。科技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区域内高等院校、地方企业等技术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

(五)科技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偏低,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尚未形成,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层次较低,科技评估、项目管理、项目咨询等工作难以满足现有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力度不大,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工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与成果转化脱节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综合科技与科学技术普及水平较低,全民科技素质总体有待提高。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一)从全国来看,科技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力,基础前沿领域勇攀新高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国家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发达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持续增强,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不断地向中西部转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线上线下经济活跃度迅速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创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我国能否适应、把握和引领疫情过后新一轮创新发展,关键是看能否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依靠创新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构建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二)从宁夏来看,科技创新迎来了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时作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指示,这为新时代宁夏发展标定了新方位、赋予了新使命,也为未来一段时期宁夏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机遇。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结构转型、方式转变、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战略支撑”。未来5年,宁夏将以推进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可以预见,在先行区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大幅增加创新投入、大力加强创新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将成为宁夏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从永宁来看,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永宁县面临着由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向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由规模快速扩张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重要机遇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形成经济转型、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宁夏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银川市将成为先行区的核心和龙头,永宁县将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上面临更大机遇、更广空间。当前,永宁县仍存在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质量效益仍然偏低等深层次问题,县委、县政府要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围绕5G、互联网+、智慧经济、机器换人、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石墨烯产业链、葡萄酒产业链、家禽产业链、中医药产业链、枸杞深加工产业链培育以及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任务。面对新形势,只有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科技型企业,才能全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原动力和民生福祉之本,为切实加快创新型永宁建设夯实基础、增添后劲。

二、发展要求

(一)国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二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

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四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2021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按此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的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2019年的2.23%提高到2025年的2.45%左右。

(二)自治区要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眼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向转型发展主战场,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着力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一要加强科技力量建设,实施科技强区行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扩大对外合作,走协同创新之路,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水平,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鼓励区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开展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能源化工、葡萄酒、防沙治沙、医疗卫生等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合作,打造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升级赋能计划。建立创新链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三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度接续、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计划,完善激励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四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十四五”时期,要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工程和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此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区的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9年的1.45%提高到2025年的2.63%左右。

(三)银川市要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支撑。要加强科技创新力量建设,坚持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扩大合作,强化产学研融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协同创新之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产学研融通,到2025年,引进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交易平台,设立银川科技服务业促进专项资金,加大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在银川落地转化。深化东西部和京银、苏银协同合作创新,拓展“科技支宁”“苏银合作”“首都带首府”等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和人才共享机制,巩固提升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项目就地孵化、成果银川转化”实效,开展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鼓励支持实体与金融并行的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与本地产业融合,探索“科技+产业+投资平台”发展模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创新链,主动争取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用好共享企业云等企业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以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小高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以上,“十四五”末全市的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5%以上。新增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0 家。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提高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向产业和企业集聚,提升人才质量和创新密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重点行业和主导产业,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和“双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学术带头人,培育一批优秀创业青年。加快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动,着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培育和使用本土人才和乡土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优化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结构、扩大科技特派员总量规模,加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在农村集聚。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凤城引凤”人才计划,精准引进、柔性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到2025年,建设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110个以上,引进或柔性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500人以上,引进或培养学术带头人1000 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00人以上。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进人才考核评价方式,破除“四唯”不良倾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创新源头保障、技术转移供给、技术服务购买、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奖励等体制机制,打通人才创新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激发人才在各自领域、岗位发挥效力、作出贡献。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深化投入体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吸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营造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科技强县为重点,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大创新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基本建成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市场推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要领域实现科技事业新的突破。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注重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支持和协调,用好国家、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着力破除阻碍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瓶颈,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我县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三)坚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相结合。

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更广视野推进创新发展。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对科技型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坚持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与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相结合。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三、总体思路

(一)突出一个重点。

以参与和融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高效利用,坚持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聚焦把宁夏打造成黄河流域河道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战略目标,主动抓好保障黄河安澜、保护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污染、优化资源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生态建设、发展黄河文化等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开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二)打造一个示范区。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布局,集聚创新资源,以“生态高值农业”为主题,以葡萄酒产业为主导,加快培育现代种业(种鸡、葡萄种苗)和农产品高值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着力把银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成为引领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展示区和先行区。在全力建设自治区级农高区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农高区。

(三)抓好三个基地建设。

立足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做优做实西部石墨烯基地、西部现代种业基地、西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完善科技管理服务,健全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四)提升五大产业集群。

立足我县实际,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在葡萄酒、高纯特种石墨、石墨烯、现代商贸、生物医药、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上持续发力,加快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推动五大产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增强产业区域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打造永宁产业品牌。

(五)开展六大提升行动。

立足提升我县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技术改造攻坚提升行动,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行动,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创造和转化提升行动,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提升行动,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行动六大提升行动,推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六)实施六大创新项目。

立足攻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实施黄河干支流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河道治理项目、石墨烯绿色过程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示范应用、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生产项目、特色农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闽宁镇产业技术研发科研基地项目、微生物法高效发酵生产技术项目六大项目,接续开展产业化应用研究,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抢占事关长远的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全县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数量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切实为推进永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左右。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力争在全区位居前列。

——支撑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45家以上,占到规上企业总数的40%,形成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着力打造2-3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值超10亿集群达到3个,主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推进科技组织、企业创新、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法治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健全完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形成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着力形成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协同创新和重点研发平台相支撑的创新发展格局。

——科技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园区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1个,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2个,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1个;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发明申请年均增长10%。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建立稳定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专栏1“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1

R&D投入占GDP的比例(%)

1.33

2.3

2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9

9

3

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82

1.2

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8.7

15

5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

0.5

1

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9

15

7

科技型企业总数(家)

39

45

8

科技创新平台(个)

3

5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紧扣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五大体系”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

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全面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重大领域创新平台

立足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依托我县优势特色较强的现代农业企业、工业企业、物流企业,联合部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推动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引导带动企业通过共建研发机构、组织合作研发等方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平台,开展重大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发,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重大项目、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水平,打造县内一流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努力打造2—4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8—10家完备的技术创新中心。

(一)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选择晓鸣农牧等优势单位(企业)和团队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教计划重点任务布局的衔接,争取建设自治区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支持宁夏墨工科技有限公司抓好中国石墨烯重点实验室建设,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国宝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9家单位,建设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围绕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争取建设重点企业实验室,重点引导宁夏伊品、启元等重点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

依托全县葡萄酒、石墨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创新资源,建设2—3个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综合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开放力度、科研条件和区域影响力。对已批复的自治区级实验室,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实验室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力、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社会发展支撑力。

专栏2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1.石墨烯重点实验室

2.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

3.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

4.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专栏3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

1.石墨烯技术创新中心

2.核用石墨技术创新中心

3.家禽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4.蜂产品技术创新中心

5.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

6葡萄脱毒苗木技术创新中心

7增强复合管技术创新中心

8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

9特种轴承技术创新中心

10功能米制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专栏4永宁县科技创新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投资(万元)

实 施

期 限

1

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农高区建设

示范区主要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和望选镇,以“生态高值农业”为主题,以葡萄酒产业为主导,加快培育现代种业(种鸡、葡萄种苗)和农产品高值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奠定基础。

10000

2021—2025年

2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该项目设立5个课题,由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大、宁夏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重点突破埋土防寒、抗旱寒优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构建优质酿酒葡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和全产业链智慧化管理。

2760

2021—2025年

3

闽宁镇科研基地建设项目

计划集聚全区科教资源,把闽宁镇打造成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农高区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5000

2021—2025年

4

石墨烯产业链项目

以宁夏墨工科技为龙头,以功能定制化石墨烯绿色过程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为抓手,抓好石墨烯全产业链建设,为永宁县、银川市乃至全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00

2021—2025年

5

微生物法高效发酵生产L-酪氨酸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先进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直接发酵生产,采用先进的分离提取技术实现高纯度的生产。

1700

2021—2025年

(二)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支持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生产等领域具备较好创新基础的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集研发、化验、中试生产线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技术装备和技术标准,持续推动开放式、内涵式发展。以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北方乳业建设乳制品检测研发中心;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培育建设凤凰城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诚德轴承特种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种鸡示范养殖、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化灌溉系统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筹备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

面向高精尖科技项目和工程实施需求,建设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创新组织推进等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与载体作用的创新功能型平台,使之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结合点,成为创新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价值实现。在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枸杞深加工、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围绕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金融、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环节的需求,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软硬环境支撑。

二、构建现代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顺应并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资源优化整合、体系化运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跨越,统筹建设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1.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市场需求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做大做强做先进装备制造、石墨烯、农机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企业,乳制品、枸杞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升伊品、启元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鼓励薯味鲜、银浙包装、九洋杂粮、铁狮环保、川雨节水、悦丰农科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规模,引导恒泰化工、海宝消防、晶润生物等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先进制造业、精深农业产业集群。

2.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新兴产业,加快掌握相关行业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突破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乳制品加工、生物制保健品等行业开发高端产品。力争在石墨烯及核用石墨新材料示范应用、微生物法高效发酵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梯次接续的产业技术体系布局,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跃升。

3.强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以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校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紧密追踪国内外高效种养业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高新科学技术,根据标准化、绿色化、安全化的发展趋势,增加石墨烯新材料、优质种苗、种禽、高端葡萄酒、枸杞深加工产品等高端产品的供给,重点发展石墨烯及核用石墨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优质种苗、种禽、枸杞深加工等高端产品。

专栏5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1.装备制造:柔性数控成型钢筋弯曲中心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2.石墨烯新材料:基于原位物理剥离技术的高品质石墨烯制备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3.核用石墨新材料:中钢集团核用石墨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年产2万吨核用石墨

4.生物发酵医药:微生物法高效发酵生产L-酪氨酸关键技术研究

(二)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化工、冶金、有色、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步伐。

1.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有序引导正德源、银浙包装等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支持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2.实施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及新医药产业、数字化装备产业、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等,发挥产、学、研联盟集成创新的优势,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工程。加大建材、化工、冶金、生物制药等资源消耗产业和污染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力度,推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移与升级;研究开发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池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推进石墨烯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积极推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制造装备转型,推动和瑞包装、青川管业等制造业企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酿酒葡萄、鲜食葡萄、肉牛、奶牛、冬枣、北京七号水蜜桃、红树莓、番茄、蟹田稻、特种水产养殖等产业,深耕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建设农业科技园区,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结构。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思路,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宜牧则牧,聚焦肉牛产业和奶产业,支持青储玉米等饲草产业,发展高效种养业,稳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项目、闽宁镇科研基地建设。

2.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加大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监管力度,加强蔬菜、林果、牛羊肉、生鲜乳等例行监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无死角、可追溯,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3.培育“宁字号”农产品品牌。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突出高品质和地域特色,鼓励行业协会、经营主体打造自主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竞相发展,创建宁夏农业类名牌产品,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率,培育自治区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4.强化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支撑。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建设自治区级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推广农业生产智能机械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种养殖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农机驾驶、无人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温室远程智能操控、奶牛性控繁育、水肥一体化、秸秆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种养新技术。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运用。

5.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全力打造小任果业、晓鸣农牧、葡萄酒庄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旅游景点,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6 农业科技支撑重点建设项目

1.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高标准技术栽培示范

2.标准化肉牛养殖育肥技术示范

3.设施蔬菜绿色栽培技术示范

专栏7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建设项目

1.建设北方乳业奶产业园:

(1)宁夏特色功能性乳制品加工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2)牧场犊牛养殖一体化智能饲喂设备产业化项目

2.开发枸杞深加工产品:

(1)天然蜂枸杞蜂产品深加工项目

专栏8 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建设项目

1.树莓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树莓新品种的引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成果转化

2.肉牛产业融合发展:西北标准化舍饲繁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三、构建科技惠民技术应用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的民生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智慧城市、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人口健康、智能交通等相关研究,加强针对性、差异化、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供给,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能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开展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防、处置救援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示范,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和智慧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有机体的正常高效运行。

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网络、感知设备、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等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享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2.深化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利用。着力打造完整大数据技术闭环,重点发展大规模分布式终端的高速可靠的数据采集技术,高可靠、高能效的分布式存储技术。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重点选取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智慧交通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推动信用分析、健康分析、图像与语音识别、智能辅助医疗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汇聚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推进经济、环境、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开放,提升数据资源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全面推广智慧工程应用。深化建设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建筑管理、地下管廊、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智慧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云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促进涵盖网络、资源、平台、标准等内容的政务一体化。全面拓展交通、教育、养老、妇幼保健、就业、文化、体育、旅游、气象、救灾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4.提高应急管理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应急管理和救援技术,建设应急管理远程监控系统,应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装备提升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推动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升级。

专栏9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互联网:加速推进5G网络城乡全覆盖,打通信息数据互联通道。

2.物联网:加强物联网在市政、电力、燃气、交通、消防、水务、物流等城市公用设施,葡萄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领域和企业生产经营等环节的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大力推进M2M平台建设,构建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建设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城市运行监控等非涉密应用系统的集中部署。鼓励社会企业依托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部署业务、存储数据、开展云服务。

4.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加快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城市物联网、社会互联网等数据资源,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数据资源的汇聚、存储、管理和共享。

专栏10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工程应用项目

1.电子政务: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加快行政区域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基层教育医疗机构接入。拓展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承载,推动非涉密政务应用的集中部署。做好“8+N”朵云的配套建设和应用承接,推广移动政务办公。完善政府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务部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推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数据资源对社会开放。

2.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各部门自建网站、各类非应急便民服务热线、各级政务应用和便民信息服务,建设统一政府网站集约化门户、统一政务服务热线和统一在线办事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和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

3.智慧建管:建立连接自治区、银川市部门的全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互联互通、共享互用、联动调整的统一规划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着眼“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建设统一的建筑市场、住房保障、市政建设的监管服务系统,构建覆盖全县三级的数字化城管平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科学化水平。

4.社会治理: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推动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应急指挥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各环节全周期、全链条监管。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信息系统,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安全监管,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互通和信息公开公示。

5.智慧交通: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二)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

以满足群众绿色、环保、舒适的环境需求为目标,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发展,不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环境的需求。

1.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技术与设备,推进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装配式建设技术,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2.促进发展绿色清洁生产。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生态治理、节能生产、污染减量等新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积极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供给模式绿色化。

3.强化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面向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重点领域,开展污染物监测、预警、分析、控制与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示范,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科技支撑能力。

专栏11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黄河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

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

3.清洁生产:针对工农业污染排放和城市污染,研究生态设计、节能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推动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研究环境友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专栏12环保技术

1.污染源智能监控管理: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和水、大气及固体危险废物监管。建设全县水治理工作平台,提升水利管理、拓展民生水利服务,实现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灌溉调度、农村人饮、山洪灾害预警、水情雨情等实时监控。推动园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深度处理、有效共享与综合应用、在线服务,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园林运营模式。

2.大气污染防治:优化大气污染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推动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3.水环境保护:推进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循环回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雨水资源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等研究。

4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污染阻隔和土壤环境修复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水平。

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与安全为出发点,以促进发展为目的,落实健康宁夏行动,充分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医疗、智慧养老、健康产业,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发展人口健康技术。加强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及常见多发疾病防治技术应用,依托北大肿瘤医院等,突破一批临床急需的关键技术。加强中医药、养老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康复(含体育、戒毒等)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数字化诊疗以及基层分级诊疗技术应用,筛选一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并建立区域协同共享的应用推广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技术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技术保障机制。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3.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开展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防治技术研究。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水平为抓手,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支撑。

专栏13人口健康技术

1.智慧医疗: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模式,提升分级转诊、诊间支付、远程医疗等功能水平。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深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用,推进健康和医疗信息在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推进物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业技术研究,推动医疗大数据开发研究和应用。

2.智慧养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

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围绕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环境优化、开放合作、政策普惠,集中政府资金和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创新链条,培育发展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奶产业、设施瓜菜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技术群体突破。以永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为核心,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优化布局、培育改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创新特征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支持企业引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先进技术。通过“项目+技术+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把技术引进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高校在县内或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大幅提高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建立科技成果供给数据库和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深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理顺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园区、领军人才带科研成果在县内孵化、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园区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幅提高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立足永宁县科技资源发展实际,以机制创新、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孵化加速为核心,抓好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四大环节,着力提升科技研发和重点行业领域相关生产性配套服务等承载能力,有效推进资金、项目、人才的有机融合,构建具有支撑、示范、开放和共享功能的科技资源统筹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五、构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围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服务机构健全、产业链条完善、新兴业态活跃、区域特色突出、布局科学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要素集聚化、载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开放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围绕技术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着力引进和培育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交易、科技服务外包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鼓励以科技服务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科技服务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对技术需求旺盛、技术供给能力强的重点科技型企业服务力度,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争取自治区在永宁县设立行业技术转移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年技术交易额达到1亿元左右。

(二)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培育多元创新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支持各乡镇、各产业园区围绕产业特点和孵化链条需求,布局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满足不同群体创业需要。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通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以人引人等多种渠道,吸引外地高层次创业人才携项目来永宁县转移转化,支持青年创业者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创业政策与创业服务的信息互通。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将科技创业、成果转化链条不断向前端和后端扩展。

(三)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

以金融创新为推动力带动创新创业,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生态。进一步发挥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逐步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便捷融资渠道,推动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科技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服务。建设全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对发展潜力大且具有融资需求的入库企业、承担过各类科技计划的企业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推动形成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局面。

(四)培育科技创新品牌。

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新动能培育、先发优势打造和经济发展支撑引领,着力培育一批体制机制科学合理、模式和路径新颖、创新发展和创新服务成效显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将在创新驱动中走在前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培育打造成“双创”品牌,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品牌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双创”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

(五)加强科技创新普及教育。

强化“互联网+科普”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微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宣传手段,设立科普类专题、专栏、专版,打造创新文化宣传阵地,持续宣传我县创新政策及创新成果、创新典型。全面实施科普惠农、益民、强企、助教“四大科普计划”,做好“科普永宁”品牌宣传活动,定期举办科技创新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构建自主高效区域创新体系

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科技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构建互利合作,开放共赢的创新局面。

(一)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分行业、多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支根在永宁、面向全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支撑。科技型企业“领军”培育计划,支持有技术、有规模、有特色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承担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式发展。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利用产学研用深度、长效合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二)建强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在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专家服务基地、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人才载体,扶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培育高新产业和实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视野广阔、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型企业家群体。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完善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强产学研协作,鼓励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我县企业兼职,支持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建立全县科技人才库,选拔各领域科技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乡土科技人才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入选,提高全县科技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产业岗位科学家、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强化科技服务团队功能,有效发挥科技推动发展作用。

专栏14 组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

1.蛋种鸡精细化制种与精准营养技术创新团队

2.特色浆果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3.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支链氨基酸高产菌株创新团队

(三)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高价值知识产权。围绕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高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水平,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引导企业走上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抢占产业发展高点。

(四)深化区域科技交流合作。

争取自治区、银川市对我县科技创新的更大支持,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其在永宁县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及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积极扩大与东中部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我县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宣传和展示永宁县特色科技产品和资源,推动我县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加强与自治区、银川市科技创新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对接,与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人才规划等衔接配套,着力完善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监督、评估、评价等工作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优化规划实施政策环境

(一)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创新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优先使用创新产品采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普惠性优惠政策。加强我县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与自治区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科技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衔接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为规划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增加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投资入股和税费优惠等办法,稳定支持重大战略性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结果导向性,确保财政科技资金能够优先、有效、有针对性地用于制约我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科技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要领域。

(三)开展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

科学构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对全县产业、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价,形成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定期开展创新能力监测和创新能力评估,为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二、加强规划衔接与制度完善

(一)做好规划衔接。

加强与《“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及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的密切衔接。科技管理部门要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以本规划目标和任务为指导,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产业领域、产业园区专项规划的编制与衔接,使其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制度创新、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强化对本规划的支撑,确保规划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推进科技计划管理。

进一步完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绩效考评、信用管理、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与监理、监察审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督规范。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健全科技项目管理的法人责任制,落实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制度。

三、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标准,规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开放发展要求。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导各类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外贸企业、零售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的进程,制造业领域选择试点,逐步提高网上交易规模。

(三)提高职能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结合物流、金融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特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和保险、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数字化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相关行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四、加强规划实施

(一)强化机制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做好组织协调服务,把落实各项任务、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真正摆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协调决策机构,从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配套衔接等方面,形成规划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考核监测体系,改进考评机制,加强激励约束,重点考核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产业园区管委会履行职能等情况,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二)明确目标责任。

建立全县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责任制,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快建立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三)形成工作合力。

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确保实施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工业园区管委会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协同推进规划实施与管理,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意见与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对规划指标的进度进展、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年度监测,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